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75%的患者初诊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目前推荐的标准治疗方式是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但术后复发率高。近年国内外专家推行“整块切除”的理念,并将膀胱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BT-ESD) 迅速应用至临床。为规范该技术,以实现治愈性切除目的,特邀请国内泌尿外科及病理科相关领域专家,基于国内外文献及国内专家经验,共同制定BT-ESD专家共识。
Bladder cancer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rs of the urinary system. 75% of the patients are newly diagnosed as non 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The recommended standard treatment is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 (TURBT), but the recurrence rate is high. In recent years, expert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promoted the concept of “whole block resection”, and bladder tumor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BT-ESD)is rapidly applied clinically. In order to standardize the technology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urative resection, domestic experts in related fields of urology and pathology are invited to jointly formulate BT-ESD expert consensus based on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and domestic expert experience.
膀胱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bladder tumor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BT-ESD)是一种整块切除膀胱肿瘤的外科技术, 具有并发症少、组织标本质量好等优点, 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但由于缺乏标准化适用及操作标准, 导致BT-ESD在临床实践方面存在异质性。随着中国学者对膀胱癌诊治研究的不断深入, 规范BT-ESD的各个方面很有必要, 为此我们根据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制定了本共识, 以期为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提供指导。
BT-ESD 坚持肿瘤外科治疗基本原则, 即“ 无瘤技术原则” , 最早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切除的理念由Kitamura等[1]于1980年提出, 相比传统的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 TURBT), 整块切除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NMIBC)方面有3个潜在优势:⑴膀胱肿瘤被整块切除, 保持完整的肿瘤标本, 可利于病理医师评估标本及基底切缘情况, 明确是否完全切除病灶。⑵切除过程更加精确, 切割深度可控, 因此并发症特别是膀胱穿孔的风险显著降低。⑶整块切除可以避免肿瘤碎片化, 不同于传统分块切除, 它可以减少漂浮的肿瘤细胞数量, 降低肿瘤再种植风险。
BT-ESD是通过黏膜下剥离技术将膀胱肿瘤于膀胱腔内完整切除, 可确保病理分期明确, 并降低肿瘤再植入风险[2, 3]。进行BT-ESD手术必须深切至逼尿肌层, 治疗NMIBC时应始终考虑[4, 5, 6]。但对于膀胱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CIS), BT-ESD不作为首选推荐,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MIBC)则不予考虑[5, 6]。
膀胱肿瘤变化多样, 因此实施BT-ESD前必须行彻底的膀胱镜检查[5, 8, 10, 17]。目前使用增强成像(窄带成像或光动力诊断)的证据有限, 因此膀胱镜检查过程中对增强成像的使用并无明确要求。膀胱应足够充盈, 但不能过度充盈[6, 11], 可避免手术过程中膀胱穿孔。BT-ESD前, 环肿瘤周围标记边界边缘, 标记点应距离任何可见及可疑膀胱肿瘤至少0.5 cm, 沿标记点外侧0.5 cm进行环形切割, 沿肌层逐渐剥离, 直至病变黏膜完整脱落, 剥离深度应达到逼尿肌层浅肌层, 然后利用标本袋或其他方式完整取出标本[4, 5, 8~11, 18]。
如果肿瘤病灶多发且彼此相邻, 在手术技术和时间允许下可考虑整体切除。当肿瘤较大难以完整取出时, 可考虑将肿瘤标本分成两到三块取出[17]。BT-ESD标本可以提供有关肿瘤浸润深度和切除边缘的综合信息, 因此, BT-ESD后不需要常规进行额外的肿瘤基底和肿瘤边缘活检。但需临床医师将水平切缘用大头钉固定于泡沫板上, 置于4%中性甲醛溶液中充分固定, 如果膀胱肿瘤彼此相邻, 可考虑整体切除。
实施BT-ESD过程中可使用单极能量器械、双极能量器械、脉冲式激光(如钬激光)及连续式激光(如铥激光)和多功能器械海博刀(HybridKnife@, 德国爱尔博)等进行操作, 当使用海博刀操作时, 切割前可利用水刀的压力在肿瘤周围正常黏膜下无针注射生理盐水, 于膀胱黏膜层和肌层之间形成水垫, 保证切割视野良好, 为了更容易观察水垫的形成, 建议生理盐水中加入靛胭脂溶液(0.9% 500ml生理盐水中加入0.5ml靛胭脂注射溶液)[13, 19~22]。海博刀在处理特殊部位肿瘤(如输尿管开口周围肿瘤、膀胱憩室内肿瘤及大片状生长肿瘤)时具有明显优势, 因水垫的保护可以有效降低电切或电凝产生的热效应, 避免对输尿管开口的损伤, 此外, 水垫的隆起作用可以将憩室内肿瘤抬高, 减少或避免膀胱穿孔发生。
整块切除NMIBC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出血、闭孔神经反射、膀胱穿孔、输尿管开口损伤等。当发生少量出血, 可通过电凝直接止血。一般术后发生出血的概率比较低, 目前报道应用海博刀行BT-ESD术后出血率0%~2%[22, 23], 可通过随访观察或保守治疗。若出血无法缓解, 需及时介入手术。BT-ESD中使用钬激光和铥激光技术无电刺激产生, 可避免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 而采用单极电切技术若发生闭孔神经反射, 可通过调整电切模式和参数以降低其发生风险[2]。膀胱穿孔可留置导尿管进行保守治疗, 严重时需手术修补, 在内镜下用止血夹夹闭处理。手术过程中可能由于热能量传导而损伤输尿管开口, 可通过放置双“ J” 管进行治疗。目前海博刀行BT-ESD的报道文献中, 未见输尿管开口损伤记录[2, 24]。整块切除可以明显降低闭孔神经反射、膀胱穿孔、膀胱刺激症状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2, 25]。
手术及病理医师应对整块标本进行规范化处理。临床标本处理及固定步骤如下:⑴延展标本:先将标本最外侧的黏膜组织充分伸展, 平展钉固于适当大小的软木板或泡沫板上; ⑵标记部位:在标本周围标记该标本在体内的相对位置, 例如三角区、前壁、后壁等; ⑶标本切缘涂墨:对标本侧切缘(水平切缘)和基底切缘(垂直切缘)分别进行染色, 建议对侧切缘与基底切缘使用不同的颜料进行标记, 以便在观察时能对切缘做出定位; ⑷标本固定:切除后的标本必须尽快固定, 尽量于30 min内将标本浸没于4%中性甲醛溶液(即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 中固定, 翻转用于固定的软木板或泡沫板, 将黏膜面朝下放入固定液中; ⑸标本拍照并送检:标本送检前应进行拍照, 便于后期与病理科共同还原。
病理科处理步骤如下:⑴标本固定时间:送检标本固定时间以6~48h为宜; ⑵取材前拍照:病理科应对标本进行大体拍照, 便于取材后与原手术切除标本的大体还原; ⑶病理全面取材:首先找到并确定距离标本切缘最近的肿瘤灶边缘, 以此两个点的延长线作为切线, 从距病灶最近的切缘的旁侧1 mm开始下刀, 按 2~3 mm 的距离下刀平行地切割组织, 将所有组织取材检查。将取材后的组织依次编号, 进行规范脱水处理; ⑷取材组织的包埋:包埋时病理技师应注意对组织进行立埋, 除侧切缘外, 其他组织按同一方向包埋。侧切缘包埋时翻转180° , 不切平整的那个切面; ⑸制片、HE染色并观察。报告中应明确肿瘤性质、分化、大小及浸润深度等, 最重要的是要报告黏膜的侧切缘(水平切缘)及基底切缘(垂直切缘)状态等。
此共识是第一次将BT-ESD实践标准化管理, 可为研究提供依据, 有不同专业人员参与, 包括泌尿科、肿瘤科和病理科人员, 以确保内容全面。
尽管肿瘤大小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主要的限制因素, 但我们必须强调BT-ESD是一种针对NMIBC患者的治疗方法。对> 3cm的膀胱肿瘤, 有可能是MIBC, 当怀疑MIBC时, BT-ESD不应被认为是一种确定的治疗方法。此外, BT-ESD的主要优点是能够确保完整地局部切除, 对于大的膀胱肿瘤, 首选标本袋取出肿瘤, 或采用改良的BT-ESD, 即整块切除, 然后将标本切割为两到三块取出。由于BT-ESD标本可以评估浸润深度和切除边缘, 因此BT-ESD术后常规的肿瘤基底部和肿瘤边缘活检没有必要。如果对切除的完整性有任何疑问, 可考虑额外切除肿瘤基底和边缘, 并分别送病例科进行组织学评估
BT-ESD是一种治疗NMIBC的手术技术, 但它的学习曲线以及是否易于推广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长期数据将有助于确定BT-ESD的真正价值。我们的团队将继续合作, 以协作的方式为BT-ESD的发展做出贡献, 未来确定BT-ESD是否应该取代传统的TURBT作为标准需要更多RCT研究结果验证。
参与共识专家(按照姓氏排名)
马 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龙启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史涛坪(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
冯 辉(邳州市人民医院)
宁浩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
朱 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杨铁军(河南省肿瘤医院)
吴登龙(上海市同济医院)
张 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罗华荣(上海市同济医院)
胡 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郭剑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黄后宝(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黄庆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黄 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蒋军辉(宁波市第一医院)
程永毅(陕西省人民医院)
参与共识专家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