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结石是基层医院最常见的泌尿系疾病, 其发病率仍逐年增加[1, 2]。随着微创腔镜技术的发展, 泌尿系结石的治疗手段已成熟, 但因结石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治疗后70%以上的患者会复发[3]。结石成分分析可为泌尿系结石的病因诊断及预防术后复发提供科学依据[4]。为了解四川南江地区泌尿系结石的发病情况, 我们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 2019年8月南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85例泌尿系结石患者的数据, 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 现报告如下。
回顾性分析南江县人民医院2018年1月– 2019年8月收治285例泌尿系结石患者资料, 均经术前B 超, CT或静脉肾盂造影确诊为泌尿系结石, 并行腔内碎石治疗, 留取结石标本。手术方式包括输尿管镜碎石术、经皮肾镜碎石术、膀胱镜碎石术, 其中男176例, 女109例; 年龄13~85岁, 平均(53.1± 9.2)岁。肾结石144例, 输尿管结石127例, 膀胱结石11例, 尿道结石3例。
结石分析仪器为LIIR-20型结石红外光谱自动分析系统(天津蓝莫德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将取得的结石标本用蒸馏水清洗, 除去结石表面的污物并晾干, 放入100℃烘干箱内烘干。取出1.0 mg结石标品与200 mg溴化钾混合后, 放于玛瑙研钵内研磨成粉末状, 并将混合粉末压成小片, 压制成半透明片, 然后迅速置于红外光谱槽中扫描。系统依据吸光度比值法进行定量分析, 并自动解析和报告结石成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 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 组间比较用χ 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收集的285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中, 男176例, 女109例, 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 二者比例为1.61∶ 1。患者年龄13~85岁, 平均(53.1± 9.2)岁; 体重35.5~86.9 kg, BMI为(22.5± 3.98)kg/m2; 饮食方面多喜饮茶叶, 喜食腌制食品, 常食用柿饼、菠菜、土豆、炖肉等物; 饮水量300~2000 mL/d; 发病年龄以50~59岁龄段所占构成比最高, 为27.72%, 其次是40~49岁和60~70岁年龄段, 分别为23.86%和22.11%; 但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 各组男女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表1)。
285例结石患者的地域分布以集州街道(为城区所在地, 南江镇和东榆镇合并而成)的结石患者数量为多, 占本研究患者总数的30.53%; 长赤镇和正直镇的结石患者次之, 占本研究患者总数的12.28%和10.88%; 下两镇、沙河镇和光雾山镇的结石患者均较多, 分别为5.26%、7.37%和4.21%(考虑到共有30个乡镇), 大河镇和元谭镇偏少(2.81%和1.75%), 分别为8、5例; 其他20个乡镇结石患者总数为61个, 占21.40%(图1)。
285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中, 肾结石144例, 输尿管结石127例, 膀胱结石11例, 尿道结石3例。40~59岁年龄段主要以输尿管结石为主(53.7%, P< 0.05), 其次为肾结石(44.2%, P< 0.05); ≥ 60岁年龄段主要以肾结石为主(59.6%, P< 0.05), 其次是输尿管结石(31.9%, P< 0.05), 膀胱结石占8.5%。< 20岁及20~39岁年龄段各部位结石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表2)。
285例患者中, 以混合性结石为多, 单一结石偏少。以一水草酸钙+二水草酸钙最多(31.9%, P> 0.05), 其次为一水草酸钙+二水草酸钙+碳酸磷灰石(21.4%, P> 0.05)、无水尿酸(9.8%, P< 0.05)、无水尿酸+二水尿酸(8.1%, P< 0.05)。一水草酸钙, 无水尿酸及无水尿酸+二水尿酸在各年龄组检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其余结石成分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表3)。
南江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边缘, 位于川陕两省交界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廘。地跨北纬31.50° ~32.45° , 东经106.27° ~107.10° 。属盆周边远山区, 境内海拔360~2 508 m, 地势北高南低, 东西边缘较中部高, 地域东西窄, 南北长。南江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其北部水质主要是岩溶水及变质岩裂隙水, 岩浆岩风化水, 其南部主要为红层裂隙水, 中部(赶场一线)为煤系屑岩层裂隙水。同时, 当地人喜食腌制食品, 摄盐量高, 是我国泌尿系结石的高发地区之一。
近十多年来, 随着经皮肾镜, 输尿管镜及输尿管软镜设备的改进及技术的成熟, 微创取石因微创、安全可视、痛苦小、清石率高、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特点, 已逐步代替开放手术成为治疗泌尿系结石的首选方法[5, 6]。但这仅仅提高了结石的手术治疗效果, 并没有减少术后尿石症的高复发率[7], 据报道, 尿石症术后半年复发率为5.8%, 术后1年为14.0%, 10年竟达30.0%~70.0%[8]。泌尿系结石形成的具体机制复杂, 与结石成分密切相关, 通过对结石成分进行检测分析, 可以有效地对结石形成原因进行代谢评估[9], 并有效地对结石形成原因进行病因预防[9]。本研究采用国内外普遍使用的红外光谱法进行结石成分分析。
泌尿系结石是男女发病有差异的疾病, 本研究发现四川南江地区男女发病比例为1.61∶ 1, 这与国内多数报道相符, 与男性长期从事高强度体力活、多汗及暴饮暴食有关; 其次雌激素通过增加尿枸橼酸的排泄及减少甲状旁腺素的分泌, 具有抑制含钙结石形成的作用[10, 11], 而雄激素增加血清草酸, 使尿草酸排泄增加及加快草酸钙结晶形成, 这被认为泌尿系结石有性别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12]。
泌尿系结石可发生在任何年龄, 而其发病率又有着明显的年龄差异。本研究中患者发病年龄13~85岁, 平均53.1岁, 50~59岁构成比最高, 为27.72%, 其次是40~49岁和60~70岁, 分别为23.86%和22.11%; 有研究发现内源性α 胰岛素三分子缩合抑制物可强抑制泌尿系结石形成, 在儿童及青少年时期, 该抑制物分泌明显增多,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该抑制物含量下降, 泌尿系结石发病率也逐渐增高[13, 14]。
草酸钙结石是最为常见的结石成分之一, 本研究发现285例患者中, 一水草酸钙+二水草酸钙最多(31.9%), 其次为一水草酸钙+二水草酸钙+碳酸磷灰石(21.4%)、无水尿酸(9.8%)、无水尿酸+二水尿酸(8.1%)。草酸钙结石及草酸钙混合物占所有结石的70.18%, 这与多数报道基本一致[15]。有研究证实高钙尿症、低枸橼酸尿和高草酸尿是草酸钙结石形成的最常见的代谢异常种类及主要形成原因[16]。高钙尿症包括肠道钙吸收增加, 肾近曲小管重吸收钙障碍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引起的尿钙排泄增加[16]。枸橼酸是结石晶体形成的抑制物, 可与钙离子结合降低尿钙水平, 因此, 低枸橼酸可增加成石形成的风险[17]。草酸广泛分布于植物、动物及真菌体中, 尤以茶叶、菠菜、甘薯、甜菜、芋头、土豆和番茄等植物中含量最高, 大量食用会导致体内草酸增多, 易在尿中与钙离子结合形成草酸钙结石[18]。也有研究发现:CaSR-Claudins的高度表达对草酸钙结石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 钙敏感受体(CaSR)是G蛋白家族的一员, 在调节全身血钙水平起主要作用, 肾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s)通过旁细胞途径决定不同肾单位片段的渗透性和选择性, 在髓袢升支粗段在钙敏感受体的严格调控下, claudins 调控尿钙的重吸收[19]。
碳酸磷灰石属于感染性结石, 发病率在我国贫困山区都呈上升趋势, 可能与生活水平不高、感染易发生及大量使用抗生素有关[7]。本研究检出的碳酸磷灰石比例较高(35.79%, 主要为混合物), 可能与南江地区位于陕西、四川、甘肃三省交界处, 为大巴山脉(以石灰岩、变质岩及砂岩为主, 多溶洞、峰丛、暗河等喀斯特地貌), 水中碳酸钙含量高, 居民常饮用地表水或井水有关。尿液细菌产生的脲酶将尿素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氨气, 导致尿液碱化和碳酸盐结晶的形成, 促进感染性结石的出现。
相对于含钙结石, 尿酸结石比例也高。本研究285例患者中, 无水尿酸及二水尿酸及其混合物占所有结石的27.72%,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可能与当地饮食习惯及老年患者增多有关, 可能与老年患者胰岛素抵抗及高尿酸血症等代谢异常升高有关[20]。
综上所述, 四川南江地区为泌尿系结石的高发地区, 男性多于女性, 结石以草酸钙混合性结石为主, 结石的发病情况存在地域差异性和年龄差异性, 根据本地区结石成分特点, 为本地区常住居民的结石预防复发提供参考依据。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