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目前已成为比较成熟的常规手术方式[1, 2], 但是完全内生型肾癌在术中定位方面仍存在许多困难, 这主要是因为肿瘤位于肾实质内, 在剜除前需要腔内超声引导才能定位, 目前多数医院多不具备腔内超声, 故无法顺利地定位并剜除肿瘤[3, 4]。我科采取后腹腔镜下标尺测量法对完全内生型肾癌进行术中定位, 有效地解决了缺乏腔内超声的不利因素, 提高了肿瘤定位的精确度及手术成功率。现总结报告如下。
选择2018年8月– 2020年8月本科收治的完全内生型肾癌患者10例, 所有患者均为查体发现肾脏占位, 无血尿、腰疼等症状, 经CT或MRI明确诊断。纳入排除标准:影像学检查肾肿瘤完全位于肾实质内, 如有肾肿瘤突出表面者则被排除。术前均行计算机断层扫描动脉成像, 了解肾脏动脉的数量。使用ECT肾扫描检查肾脏总肾小球滤过率、患侧肾小球滤过率、健侧肾小球滤过率。术前常规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生化、乙肝五项、丙肝抗体及梅毒艾滋抗体、血型等一般检查, 术后复查肾功能。
术前研究CT或MRI收集测量数据, 采用冠状位片观察肿瘤位置及大小, 并测量肾上极最高点a距肿瘤上缘b的直线距离(ab), 及肾下极最低点c与肿瘤下缘d的直线距离(cd)。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患者均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常规建立腹膜后间隙, 分别于12肋下、腋前线肋缘下、腋中线髂嵴上放置Trocar并预充二氧化碳, 压力设置为1.596 kPa(12 mmHg)。首先清除腹膜外脂肪, 切开后腹膜, 继续将肾周脂肪与肾脏充分分离, 完全游离肾脏, 暴露出肾脏整体轮廓, 分离肾蒂并暴露肾动脉。
取输尿管导管1根, 根据ae、cf的长度(ae为肾上极最高点a距肿瘤上缘在肾脏表面投影的定位点e的长度, cf为肾下极最低点c距肿瘤下缘在肾表面投影的定位点f的长度)分别截取两段与之相同的长度(图1、2), 由于肾脏表面呈弧形, 而术前测量的ab、cd的长度为直线距离, 所以实际截取的ae的刻度要稍长于ab, cf稍长于cd, e和f所在的横截面之间为肿瘤剜除的上限和下限; 再根据肿瘤偏背侧或偏腹侧调整剜除的左右界限。于后腹腔镜下由电刀在肾脏表面沿e、f标记出二者平行线(图3~图4)。阻断肾动脉后, 用剪刀先沿剜除的上限外侧约0.5 cm处及下限外侧0.5 cm处剪开肾包膜, 钝性分离肿瘤包膜与肾脏之间的间隙, 再根据肿瘤大小沿预估范围(肿瘤偏腹侧或偏背侧)向两边剜除肿瘤(图5、6)。剜除后的肾脏创面用倒刺线缝合。然后松开动脉阻断钳并观察有无创面出血, 取出标本并放置引流。
患者中男5例, 女5例, 平均(57.30± 14.20)岁; 左侧6例, 右侧4例; 肿瘤平均直径(3.14± 0.32)cm, R.E.N.A.L评分(9.23± 1.00)分。10例患者手术中均顺利完成肿瘤定位并剜除, 术中无一例切破肿瘤假包膜, 术中、术 后均未输血, 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手术热缺血时间(22.67± 5.58)min, 手术总时间(174.50± 28.55)min。术中出血量(30.00± 0.65)mL。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3.5± 0.5)d, 住院时间(5.5± 0.3)d。病理诊断:8例为透明细胞癌, 1例为嫌色细胞癌, 1例错构瘤, 无一例切缘阳性。
患者平均随访(32.6± 7.5)个月。复查肾脏CT、腹部B超、胸部平片、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 随访期间均未行透析等替代治疗, 未见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术后6个月血肌酐水平(28.95± 6.25)mmol/L, 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完全内生型肾肿瘤的手术难度主要为术中定位[3, 4, 5], 因其在肾脏深部, 术中剜除的范围需要借助腔内超声等设备来测量, 目前肾肿瘤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定位应用最广泛的仍是术中超声[6], 术中超声检查能够精准定位肿瘤, 明确肿瘤剜除范围, 避免切破肿瘤包膜[7, 8]; 同时, 有利于判断肿瘤血供及血管分支, 避免术中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9, 10]。但是如不具备腔内超声, 则需要靠手术医生的对肾脏解剖的熟悉程度盲切, 增加了手术时间及热缺血时间[5], 且有不慎切破肿瘤包膜, 转而行肾根治性切除的情况[11]。Nadu等[12]回顾性分析400余例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病例资料, 其中完全内生型肾肿瘤41例, 术中平均热缺血时间(28.5± 5.5)min, 手术时间(198.5± 23.5)min。完全内生型肾肿瘤术中转根治性肾切除术比例较外生型肿瘤明显升高, 但并发症发生率、中转开放率、切缘阳性发生率无明显差别。另外由于完全内生型肾肿瘤术中切破包膜, 术中中转根治性肾切除术的发生率也较外生型肾肿瘤更高[10, 11, 12]。
对于完全内生型肾肿瘤的精确定位, 国内外报道了一些更先进的前沿技术, 如各种三维技术的应用。Ukimura等[13]利用基于0.5 mm层厚的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扫描, 开发了新的三维重建技术, 定位准确, 完成了4例完全内生型肾门处肿瘤肾部分切除术, 且切缘均为阴性。Chen等[14]应用 Mimics 12.1 系统, 将肾脏CT影像进行 三维 重建, 模拟出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临近血管的关系等。同样, Furukawa等[15]将三维导航系统Tilepro TM 与手术器械系统结合, 将二维图像在显示器中模拟转换成三维效果, 也可达到精确定位肿瘤的效果。许多虚拟技术也应用在三维立体模拟场景上, 用来术中定位完全内生型肿瘤, 使有效的影像数据能在手术过程中全面呈现并充分利用于精确切除 肿瘤。
目前大部分文献报道完全内生型肾癌的术中定位都是依靠腔内超声, 多数来源于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16, 17, 18]。但是, 随着基层医院健康查体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无症状完全内生型肾肿瘤被发现[19], 使基层医院收治完全内生型肾肿瘤的患者数量在逐渐增加。但由于多数基层医院不具备腔内超声设备, 无法进行肿瘤的术中定位, 所以这些患者不得不转入上一级医院治疗。我们通过术前阅片, 测量完全内生型肾肿瘤的上下缘距肾脏上下极的直线距离后, 利用一根输尿管导管, 根据以上的直线距离截取适当的刻度(刻度根据直线距离基础上加长0.5~1.0 cm), 在肾脏表面的投影处定位肾肿瘤上下缘, 再根据肾肿瘤位于轴面偏腹侧或背侧的位置, 划定剜除的范围, 在该范围外侧0.5 cm处剪开肾包膜。
与非完全内生型肿瘤相比, 该技术在应用中平均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切缘阳性率、术后GFR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 采取标尺测量定位法对完全内生型肾肿瘤的术中定位能接近甚至达到腔内超声的作用, 解决了基层医院缺乏腔内超声的问题, 降低了该手术的治疗成本, 能够使多数基层医院广泛开展后腹腔镜下完全内生型肾肿瘤的肾部分切除术。
【编者按】完全内生型肾肿瘤的定位是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难点, 对肿瘤的精确定位有助于完整切除肿瘤、缩短热缺血时间。目前常用的定位方式为术中腔内超声定位。标尺定位法不需要腔内超声, 在设备不完善的医疗机构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但在保留健康肾实质及精确定位上仍有不足。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