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后腹腔镜半肾切除术治疗重复肾的关键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重复肾患者行后腹腔镜半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对手术中的关键性技术(重复肾的上位肾血管离断、保留部分肾实质、集合系统剥离及创面的缝合)与临床疗效进行归纳总结。结果:12例手术均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153±35)min,术中出血量(80±25)mL。术后平均住院(8.5±1.5)d,漏尿1例,继发出血1例。中位随访9个月(6~36个月),尿性囊肿1例,其余患者术前原有症状消失,肾功能良好。结论:掌握重复肾后腹腔镜半肾切除术的关键技术及要点,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
Objective:To assess key points on retroperitoneoscopic heminephrectomy for duplex kidneys.Methods: Clinical data were reviewed in 12 cases of duplex kidney treated with retroperitoneoscopic heminephrectomy, and some key points including disconnection of renal pedicle vessels, preservation of partial renal parenchyma, removal of collecting system and suture of wounds in duplex kidneys were summarized.Results: ll retroperitoneoscopic operations were successfully completed without conversion to open surgery. The mean time was (153±35) min, and the mean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as (80±25) mL. The average hospital day for patients was (8.5±1.5) days after the operation. There was 1 case of urinary leakage and 1 case of bleeding. The residual semi-kidney in all patients functioned well at a mean follow-up of 9 months (range 6 to 36).Conclusion: Mastering and using the key points for retroperitoneoscopic hemi-nephrectomy may ensure successful operation and reduce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重复肾是一种较常见的泌尿系先天性畸形, 发病率约为1/1 500, 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2倍[1], 它是由胚胎期输尿管芽发育不良所致, 其具有两套相互独立的集合系统和输尿管, 分别称为上位肾和下位肾, 并根据其输尿管是否完全分离并各自引流其属肾脏尿液, 分为完全性重复肾和不完全性重复肾。若两根输尿管在进入膀胱前合并为一支和只有一个开口, 则为不完全性重复肾, 反之, 则为完全性重复肾[2]。当重复肾的上位肾出现重度肾积水导致无功能或合并反复的尿路感染时, 可将上位肾连同其输尿管一并切除[3, 4]。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 腹腔镜重复肾半肾切除术具有开放手术无法比拟的微创特点, 已渐趋取代开放手术。但这一手术具有较高的漏尿风险, 且当前无标准的预防术后漏尿的关键性技术。因此如何设计和完善术中的关键步骤来避免术后漏尿发生是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 2015年5月– 2018年6月, 我们采用后腹腔镜下重复肾半肾切除术治疗重复肾患者12例,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2例, 男4例, 女8例, 中位年龄40.5岁(32~68岁)。左侧7例, 右侧5例。12例均为上位肾积水, 完全性重复肾8例, 不完全性重复肾4例。8例因腰腹部疼痛就诊, 2例因反复泌尿系感染就诊, 2例体检发现重度肾积水入院。所有患者术前血肌酐平均值为(76.3± 16.2)mmol/L。病例纳入标准:术前均有CTU和CTA等影像检查确诊为重复肾; 术前总肾功能正常。排除标准:病历记录资料不全或无随访资料; 术前患者存在严重心、肺、肝及凝血功能障碍疾病。本研究得到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所有患者术前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所有病例均由同一术者主要完成。
患者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取健侧卧位, 常规术区消毒铺巾。常规于腋后线第12肋缘下、腋中线髂嵴上、腋前线肋缘下, 分别置入10、10和5 mm Trocar, 根据术中需要于腋中线肋缘下或腋后线Trocar旁置入一个5 mm Trocar作为辅助操作器械使用。去除腹膜外脂肪并取出体外, 扩大手术视野, 然后按以下关键技术步骤实施:①结扎及离断上位肾血管:纵行切开肾周筋膜分离腰大肌与肾周脂肪间间隙, 找到相对扩张的上位肾输尿管。向上游离输尿管至肾门处, 游离肾动脉至其2级分支, 识别供应重复肾的上位肾动、静脉, 将其近心端放置1枚Hem-o-lok, 远心端用超声刀慢档离断, 离断前充分游离上、下位肾肾周脂肪显露肾脏, 先用哈巴狗钳试夹血管5 min观察正常肾脏有无缺血性改变, 若正常肾颜色变黑, 则放弃该血管, 再仔细沿1级肾动脉远端游离, 直至找到供应重复肾的2级分支血管(图1A)。②上位肾实质切除:在处理上位肾血管后, 明显可见一无血供的苍白上位肾与颜色红润的正常下位肾分界线, 沿分界线靠上位肾约1 cm处用超声刀将其切除, 注意不要损伤下位肾(图1B)。③上位肾集合系统剥离及输尿管切除:分离钳提起上位肾集合系统, 用超声刀钝性结合锐性分离出集合系统与肾实质之间的间隙直至肾盂处, 连同上位肾输尿管一并切除, 若为完全性重复肾, 应尽可能将输尿管分离至骼血管以下结扎离断, 若为不完全性重复肾, 则分离至输尿管汇合处前1 cm处结扎离断, 注意在游离输尿管时由于病变输尿管与正常输尿管同鞘, 超声刀尽可能靠近扩张病变的上位肾输尿管分离, 避免损伤正常输尿管的血液循环(图1C)。④创面缝合止血:将剥离集合系统后保留的上位肾实质, 用2-0 Quill倒刺线连续拉拢缝合止血, 不留死腔(图1D)。完成上述关键步骤后检查术野无活动性出血, 将切除物放入自制标本袋, 从第12肋下穿刺孔取出。在腹膜后留置引流管1根, 缝合各穿刺孔及皮肤。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软件录入并分析, 正态分布数据采用x± s表示, 偏态分布数据(年龄和随访时间)用中位数表示。患者手术前后血肌酐和GFR采用配对t检验, P< 0.05判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例手术均获成功, 无中转开放病例。手术时间平均(153± 35)min, 术中出血量平均(80± 25)mL。术后平均住院(8.5± 1.5)d, 漏尿1例, 继发出血1例, 无再次手术病例。中位随访9个月(6~36个月), 继发尿性囊肿1例, 余患者术前原有症状消失, 剩余半肾功能良好, 术后1个月检测SCr平均(76.5± 20.7)mmol/L和残余半肾GFR平均(32.0± 8.3)mL/min, 与术前相应患者SCr 平均(76.3± 16.2)mmol/L及GFR平均(27± 10.8)mL/min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泌尿系CT或彩超均显示原重复肾消失。
腹腔镜重复肾半肾切除术后最常见并发症是术后漏尿或形成尿性囊肿, 漏尿可来源于切除重复肾时正常肾脏(一般为下位肾)的损伤, 也可来源于残留的有功能的重复上位肾集合系统, 逆行肾盂造影可鉴别上述两种漏尿的来源[5]。针对该手术术后高漏尿风险这一并发症, 我们按步骤采用了本文所述的关键性技术, 临床疗效显著, 可有效防止这一并发症。以下就术中关键性技术的操作要点作简要介绍。
处理上位肾血管的关键在于良好的暴露, 我们的经验如下:①根据术前肾脏CTA情况明确重复肾上位肾动脉的来源, 做到心中有数, 目前研究表明, 上位肾蒂的动脉一般来源腹主动脉发出一根主干(1级肾动脉), 再分别向上、下发出分支至上、下位肾。但也可出现以下两种变异情况, 上位肾血管直接来源于腹主动脉(变异的1级肾动脉), 极少部分可来源于下位肾主干分支(3级肾动脉)[6, 7]。其次, 我们选择了后腹腔镜途径, 此途径行半肾切除时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迅速地处理肾动脉, 且游离肾动脉时无肾静脉的遮挡。寻找肾动脉的方法为:进入腰大肌与肾周脂肪间的正确平面后, 结合术前CTA显示肾动脉的走行, 在腰大肌前缘, 相当于肾脏中极水平, 可见一隆起结构, 用超声刀切开此结构表面的脂肪组织, 即可见到搏动的肾动脉, 若寻找困难可游离下腔静脉、左侧生殖静脉及输尿管上段来定位寻找, 再沿肾动脉主干游离至上位肾血管后离断。本研究中, 所有上位肾血管均来源于1级肾动脉的分支, 无上述变异情况存在。②必要时要巧用A点穿刺孔, 当积水量巨大, 过度肥胖及肾周脂肪过多或显露不满意时, 我们常规在A点Trocar旁置入操作器械进行辅助, 可减少一个辅助穿刺孔。若出现漏气, 助手可用湿纱布在A点穿刺孔周围封堵或增加气腹气量。
目前研究认为, 造成术后长期漏尿及尿性囊肿的发生, 除了上位肾血管未处理外, 残留的上位肾集合系统也是重要因素[8, 9]。避免上位肾集合系统残留, 最根本的方法是在术中将其连同肾盂从肾实质中完整剥离, 操作的要点在于正确找到及进入上位肾实质与集合系统之间的层面[10]。我们的经验是, 将上位肾的肾实质在距下位肾上方约1 cm处离断切除, 适当保留部分上位肾实质。这样一来更有利于在腹腔镜下夹持上位肾组织而不伤及下位肾组织, 从而完成集合系统及肾盂的剥离。其次, 被剥离集合系统的肾实质提供的新鲜创面, 在缝合后有助于无上皮化的瘢痕愈合, 从而防止漏尿的发生。本研究初期出现漏尿1例, 推断主要因为上位肾实质集合系统剥离不彻底所致, 给予无水乙醇硬化治疗6周, 待引流量减少至20 mL拔除腹膜后引流管, 复查显示, 肾周形成约一4 cm尿性囊肿, 无腰部疼痛症状。随访期间囊肿无明显增大, 遂未行处理。
缝合保留的上位肾实质有两个目的, 一是通过缝合创面有利于愈合。其次可达到创面彻底止血。我们采用2-0 Quill倒刺线在残留两侧肾实质间行对位缝合紧闭创面, 在肾门血管周围或肾唇部位行锁边缝合严密止血。对于残存的创面, 我们不主张大量及反复的电凝止血, 这样不但止血效果欠佳, 且易伤及下位肾组织。相对而言, 通过缝合关闭创面效果更佳。本研究中出现1例患者术后出血, 分析可能是由于术中切除重复上位肾时过于靠近下位肾, 残余肾实质无法行两侧拉拢缝合, 仅行锁边缝合, 而导致术后继发出血。由于手术采用后腹腔途径, 血肿具有自限性, 给予卧床休息及输血等保守治疗痊愈[11, 12]。因此, 在重复肾半肾切除时, 我们建议, 在离断上位肾血管及完整剥离集合系统的基础上, 适当保留部分上位肾实质, 这样有利于缝合, 减少术后出血风险, 且不会增加术后漏尿风险。
我们初步总结了后腹腔镜重复肾半肾切除术的关键技术, 这些技术在术中缺一不可, 需规范性实施, 掌握这些关键技术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降低术后漏尿及出血的发生率, 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