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治疗犬梗阻性不稳定膀胱术前术后的尿动力学变化
陈安龙1, 吴越1, 张国飞1, 邓玮1, 史京1
1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830002 乌鲁木齐
通信作者: 吴越,wuyue_1960@sina.com
摘要

目的: 建立“犬梗阻性不稳定膀胱”的动物模型,通过对该模型动物行膀胱逼尿肌切断术前术后尿动力学的研究,探讨经尿道微创手术对改变逼尿肌不稳定收缩的可行性。方法:首先建立犬不稳定膀胱模型,解除梗阻3个月后在静脉麻醉下行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间断横行切断膀胱逼尿肌。术前术后检测犬最大逼尿肌压力(MDP)、最大膀胱容量(MCC)、最大膀胱顺应性(MBC)等尿动力学参数。结果:7只不稳定膀胱模型犬,电切术后3个月后MDP、MCC、MBC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切断膀胱逼尿肌能改善犬梗阻性不稳定膀胱出口梗阻引起的症状,可行性仍需大样本实验支持。

关键词: ; 膀胱模型; 膀胱出口梗阻; 逼尿肌不稳定; 尿动力; 等离子电切术
中图分类号:R737.14 文献标志码:A
The urodynamic change before and after transurethral plasmakinetic electroresection cuttingdetrusor in dogs with obstructive and unstable bladder dog
Chen Anlong1, Wu Yue1, Zhang Guofei1, Deng Wei1, Shi Jing1
1Department of Urology, Six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02,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Wu Yue, wuyue_1960@sina.com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the experimental canine unstable bladder models,and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minimally invasive transurethral operationtreatment for detrusor instabilityin urodynamics.Methods: The canine unstablebladder model was established. Three months after removing 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 transurethral plasmakinetic electroresection was done to cut the bladder detrusor discontinuously and transversely under intravenous anesthesia. The maximum detrusor pressure (MDP), maximum bladder capacity (MCC), and maximum bladder compliance (MBC) were tested preoperatively and postoperatively.Results: The canine models of unstable bladder wereestablished successfully in 7 animals. The MDP, MCC and MBC at 3rdmonth after transurethral plasmakinetic electroresection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Conclusions: Transurethral plasmakinetic electroresection can improve bladder function in dogs with 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 and the feasibilityneeds be confirmed by larger samples.

Keyword: dog; bladder model; bladder outflow obstruction; detrusor instability; urodynamics; transurethral plasmakinetic electroresection

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flow obstruction, BOO)致逼尿肌不稳定(detrusor instability, DI)使膀胱过度活动(overactive bladder, OAB), 是常见的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1], 尿动力学上可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2]。DI是最常见的膀胱功能障碍[3], 目前, DI的病因尚不确定, 针对OAB的研究及治疗主要以口服M受体阻滞剂、膀胱灌注药物及骶神经电刺激治疗为主, 但效果不甚理想[4, 5]。我们建立“ 犬梗阻性不稳定膀胱” 动物模型, 使犬膀胱处于“ 低张力、大容量” 状态, 通过对膀胱逼尿肌切断手术前后膀胱容量及尿动力参数变化的分析研究, 拟探讨腔内微创手术治疗对改善逼尿肌不稳定收缩所致膀胱过度活跃的可行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由新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科学研究中心提供成年未育、无相关手术操作且排尿正常的雌性比格犬8只, 月龄12个月左右, 体重10.0~12.0 kg。

1.1.2 主要仪器设备 狼牌wolf小儿膀胱镜; 佳乐等离子电切系统; 佳乐等离子柱状电极; 加拿大“ Laboria UDS-600型” 尿流动力学检测仪; 奥林巴斯摄像系统; COOK尿动力学导管及测压管。

1.1.3 主要试剂 地西泮注射液10 mg(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 速眠新Ⅱ (吉林省敦化市圣达药品有限公司); 注射用青霉素钾(哈药集团兽药厂); 苏醒灵3号(吉林省敦化市圣达药品有限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 建立犬不稳定膀胱模型 于比格犬臀部行速眠新Ⅱ 按0.1 ml/kg肌注麻醉后行仰卧位绑定。钳夹尿道口后置入F8尿管, 尿管水囊注水15 ml, 牵拉尿管并用敷料钳牵拉尿道口。显露尿道口后, 使用4号线行尿道黏膜下绕尿管缝扎尿道, 环绕尿道线尽可能包埋于尿道黏膜内, 然后拔出尿管, 制成犬膀胱出口梗阻模型。术后3 d连续肌肉注射青霉素, 每次80万单位, 一天两次。术后3个月, 观察犬排尿次数明显增多, 尿量减少, 并且有排尿费力表现, 行尿动力检测, 根据国际尿控学会(ICS)定义判断DI的标准:低压充盈期, 无抑制性收缩压达到三分之一排尿压时, 或设备中显示有膀胱充盈期的期相性或终末性逼尿肌不稳定收缩波存在, 即为DI[6, 7]

1.2.2 犬不稳定膀胱模型解除膀胱梗阻后3个月后腔内手术间断横行切断逼尿肌及小梁结构 于比格犬臀部行速眠新Ⅱ 按0.1 ml/kg肌注麻醉后行仰卧位绑定。采用小儿膀胱镜经尿道, 观察尿道及膀胱黏膜是否形成膀胱小梁。然后经小儿膀胱镜进等离子柱状电极, 于膀胱两侧壁及膀胱后壁间断横行切断膀胱浅表逼尿肌。两侧壁深度切至深肌层, 不超过浆膜层, 后壁不超过深肌层, 长度不超过1 cm。术后根据情况留置尿管。

1.3 尿动力学检测

1.3.1 建立犬(12月龄)不稳定膀胱模型前尿动力相关数据 ①检测内容包括:最大逼尿肌压力(maximum detrusor pressure, MDP)、最大膀胱容量(maximum bladder capacity, MCC)、膀胱最大顺应性(maximum bladder compliance, MBC)。②检测方法:待犬排尿后立即用速眠新Ⅱ 麻醉, 显效后仰卧位固定。采用加拿大Laboria UDS-600型尿流动力学检测仪, 将F7测压管置入膀胱, 将直肠测压管置入直肠, 标注零点。犬肌肉注射苏醒灵3号, 清醒后以生理盐水40 ml/min作充盈性膀胱测压, 以尿道外口出现持续尿液作为排尿标志, 测出MDP、MCC和MBC。

1.3.2 建立犬(18月龄)不稳定膀胱模型解除膀胱梗阻后3个月后尿动力相关数据 即在腔内手术间断横行切断逼尿肌及小梁结构前测尿动力相关数据, 检查内容和方法同建模前尿动力学检测。

1.3.3 建立犬(21月龄)腔内手术间断横行切断逼尿肌及小梁结构后3个月尿动力相关数据 检查内容和方法同建模前尿动力学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数据采用实验中的原始数据, 同时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 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只比格犬中, 1只比格犬因建立膀胱出口梗阻手术后环绕尿道结扎线脱落建模失败, 7只犬建立不稳定膀胱模型。7只比格犬在不稳定膀胱模型均建立后3个月行膀胱镜检, 无膀胱小梁形成, 但行尿动力学检查均有不稳定膀胱症状。7只均行膀胱横行逼尿肌切断, 其中1只行膀胱横行逼尿肌切断时切穿膀胱后壁肌层, 大小约1.5 cm, 可看见膀胱外脂肪, 及时留置尿管1周后拔尿管, 术后无膀胱完全穿孔, 此只比格犬虽然有手术并发症, 但测量相应数据为术后3个月, 拔出导尿管后1周基本痊愈, 故未曾有重大误差, 在此未做单独分析。7只比格犬实验不同时段三组尿动力参数结果如表1。比较不同时段MDP、MCC和MBC数据, 经t检验, 得出相应的P值。

表1 犬实验各阶段尿流动力学结果
3 讨论

BOO患者长期排尿困难可致DI, 临床上表现为OAB[8, 9], 解除梗阻后OAB 症状部分缓解, 但仍有部分患者仍然存在DI[10], DI可能的机制有:①膀胱感觉功能障碍, 膀胱初级感觉神经元传导信号的强度不仅决定了膀胱对容积大小的感受, 而且确定了逼尿肌反射性的收缩强度[11]; ②不稳定膀胱组织中Cajal间质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增强, Cajal间质细胞间兴奋传递增强使逼尿肌不稳定增强[12, 13]; ③ATP敏感K通道的表达异常可导致平滑肌细胞静息电位降低、兴奋性增高, 从而增加逼尿肌异常收缩[14]; ④CCs细胞兴奋性增高HCN蛋白表达异常增多、细胞间缝隙连接兴奋性增高[15]; ⑤膀胱出口梗阻所致的逼尿肌过度活动存在不依赖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的膀胱源性因素呈自发性收缩[16]; ⑥膀胱起搏细胞(ICC)存在于膀胱黏膜下和逼尿肌间, 与膀胱兴奋性有关[17]; ⑦膀胱逼尿肌胶原蛋白增加影响逼尿肌的正常收缩, 使膀胱顺应性下降[18]。前述为国内外文献报道的逼尿肌不稳定的可能机制。

通过本次实验结果我们发现:犬梗阻性不稳定膀胱逼尿肌间断切断手术后3个月MCC、MBC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MDP有所降低, 逼尿肌不稳定引起的膀胱过度活跃收缩症状得以改善。实验结果的原因主要为逼尿肌切断后使膀胱逼尿肌压力下降, 但是膀胱容量均增大, 容量增大的膀胱由于逼尿肌压力下降, 不自主收缩减少, 从而使得膀胱过度活跃收缩症状减少, 改善了逼尿肌不稳定症状。我们选择国际通用实验用比格犬性情温顺, 与人亲近, 生理生化指标及遗传性状稳定, 且其体型较大, 易进行手术操作, 神经系统和人类比较相近, 雌犬尿道无骨性结构, 不影响膀胱尿道镜的进入, 在梗阻之后虽无膀胱小梁形成, 间断横行切断逼尿肌, 使膀胱处于低张力、大容量状态, 逼尿肌反射性收缩减弱; 同时考虑膀胱逼尿肌神经细胞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增加了膀胱的顺应性, 从改变最明显的膀胱容量角度分析, 膀胱容量增大的因素在本次实验中较为显著, 那么该手术间断横行切断逼尿肌使膀胱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 从而改善了逼尿肌不稳定引起的膀胱过度活跃症状, 该结果表明该手术可以作为一种治疗方式, 但效果如何需要进一步实验和探讨。我们选择的模型相比于国内外的实验或者研究为新型模型, 对于小模型的结果以及研究探讨无法比较, 我们仍为探讨大型合理实验模型的理论依据寻求进一步的实验支持数据, 故仍需进行后续实验。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那彦群, 叶章群, 孙颖浩, . 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330-335. [本文引用:1]
[2] 方强, 陈志文. 膀胱过度活动症的诊断与药物治疗进展. 西部医学, 2015, 27(2): 164-166. [本文引用:1]
[3] 李淑雯, 吴清和. 逼尿肌不稳定与神经受体关系的研究进展.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9, 22(1): 87-90. [本文引用:1]
[4] 沈周俊, 张祥, 邵远. 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治疗新进展.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14, 19(10): 640-643. [本文引用:1]
[5] 王磊, 张进生. 生物反馈电刺激在膀胱排尿功能障碍治疗中的进展.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4, 14(7): 664-666. [本文引用:1]
[6] 李应龙, 王勤章, 丁国富, . 豚鼠逼尿肌不稳定模型的建立与评估方法的改进.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07, 12(5): 316-317. [本文引用:1]
[7] 李磊, 吴越, 张国飞, . 犬膀胱出口梗阻模型制作方法的比较.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5, 32(11): 2868. [本文引用:1]
[8] Lee S. , Chung B. , Kim S. , et al. Initial combined treatment with anticholinergics and α-blockers for men with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related to BPH and overactive bladder: a prospective, rand omized, multi-center,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Prostate Cancer Prostatic Dis, 2011, 14(4): 320-325. [本文引用:1]
[9] 钟敏, 莫乃新, 吕忠. 逼尿肌不稳定对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后疗效的影响. 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23): 3918-3919. [本文引用:1]
[10] 张帆, 廖利民. 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生活质量评估的进展.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1, 32(7): 500-502. [本文引用:1]
[11] 张秀琳, 刘玉强, 王光杰, . 老年雌性大鼠膀胱初级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5, 36(suppl): 97-97. [本文引用:1]
[12] 周逢海, 宋波, 金锡御, . 逼尿肌不稳定缝隙连接介导细胞间通讯的研究.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4, 25(4): 260-262. [本文引用:1]
[13] 迟强, 周逢海, 王养民. 体外培养不稳定膀胱组织中Cajal间质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 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18): 3016-3018. [本文引用:1]
[14] 杨四文, 殷波. 钙激活钾通道电流在膀胱逼尿肌不稳定中的表达变化研究. 四川医学, 2012, 33(5): 748-751. [本文引用:1]
[15] 丁砺蠡, 王永权, 方强, . 大鼠不稳定膀胱中ICCs细胞中HCN蛋白表达的变化.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8, 30(7): 578-581. [本文引用:1]
[16] 季惠翔, 王永权, 江海红, . 膀胱出口梗阻所致逼尿肌过度活动的神经电生理研究. 中华外科杂志, 2010, 48(23): 1781-1784. [本文引用:1]
[17] 李龙坤, 宋波. 膀胱兴奋性调控研究的新进展.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2, 33(9): 711-714. [本文引用:1]
[18] Alan J. , Louis R. , Andrew C. , et al. Campbell Walsh Urology, 9th ed. Philadelphia: Saunders, 2007: 2865-2907. [本文引用:1]